國際理論物理中心 (Abdus Salam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ICTP)
網址:http://www.**tp.trieste.it/
成立日期:1964年
總部地址:意大利的里雅斯特
性質:非政府間的國際科技組織
職能與任務:幫助各國科學家、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的科學家了解物理和數學研究方面的最新成就和發(fā)展;為各國科學家提供一個交流與合作的場所;為訪問學者,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學者開展科學研究提供方便。
會員情況:會員來自高能物理、核物理。凝聚態(tài)物理、地球物理及相關的數學以及涉及土壤物理、云物理、海洋大氣物理、地震及高技術領域中的微處理技術、光學纖維、通訊物理和新能源材料物理等研究領域。
組織機構簡介:ICTP除主任、副主任外,并無專職科學家,只雇傭若干行政人員和秘書。每年由ICTP邀請若干名科學家到該中心短期擔任顧問(為期一年),分別負責學術活動、對外聯系。計算機技術等。ICTP設科學委員會,共有委員10人,由各國著名物理學家組成,負責審定ICTP的計劃和各項學術活動。該科學委員會每年舉行一次會議。
經費來源:ICTP每年運行經費約500萬美元。其中百分之九十來自意大利政府、國際原子能機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有少量的專項資助來自聯合國開發(fā)計劃署(UNDP)等國際組織的項目經費。
主要活動:ICTP每年舉辦50多項學術活動,包括國際學術會議、短期學校、講習班和研討會等。各國科學家均可申請參加此項活動,由ICTP為發(fā)展中國家提供資助。其它活動包括:1、建立聯系學者制度。凡是在發(fā)展中國家從事物理或數學研究上作的科研人員、大學講師和實驗人員,都可申請作為聯系學者。2、建立協作單位制度。凡是發(fā)展中國家物理、數學方面的科學研究機構、學術團體、大學有關院系,都可以向ICTP申請作其協作單位。每個協作單位每年可以向ICTP派出一定數額的學者到ICTP進行短期訪問、學習或迸修,由ICTP提供全部費用。3、其它資助項目 (1)資助一些學者到意大利有關大學、研究單位進修或做實驗,為期三個月至一年。(2)資助發(fā)展中國家科學家到意大利以外的其它發(fā)達國家實驗室開展合作研究、進修等活動。(3)向發(fā)展中國家捐贈來自意大利或其它發(fā)達國家的圖書雜志及會議論文集等出版物。
我國參加lCTP活動情況:自ICTP成立以來,我國一直積極參與其活動。中國科學院前院長周光召院士現任ICTP科學委員會委員。目前,我國有300多名學者被聘為該中心的客座研究員,還有30多名科學家被聘為高級客座研究員。我國與ICTP簽有協作的單位有60多個,這些單位主要是高等院校及中國科學院下屬的一些研究單位。自1970年以來,我國有3,000多名學者被邀請訪問ICTP,特別是自1988年以來,我國訪問ICTP的學者每年均在200人左右。ICTP作為第三世界國家科學家培訓、交流與科研的基地,為我國及其它發(fā)展中國家培養(yǎng)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通訊地址:ICTP-Strada Costiera 11,34100 Trieste,Italy
電話:+39 040 224***
Fax:+39 040 22***
E-mail:sci_info**[ta]**p.it
亞洲科學院及學會協會 (Association of Academies and Societies of Sciences in Asia, AASSA)
網址:http://aassa.asia/
成立日期:2012年1月1日
總部地址:韓國
性質:非盈利的國際科技組織
職能與任務:為科技工作者提供交流平臺,同時也為科學技術研究的發(fā)展、應用以及國家發(fā)展相關的議題提供建議。AASSA旨在建立國際間跨學科的科技合作網絡,促進區(qū)域內科技合作及發(fā)展。
會員情況:AASSA會員均為來自亞太地區(qū)各國的科研機構,目前共30個國家的33個科研機構加入其中。
合作與活動:AASSA主要關注點為以下四方面:1、亞太地區(qū)的科學教育問題;2、亞洲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3、如何通過科技創(chuàng)新促進經濟發(fā)展;4、女性科研工作者相關問題。AASSA主要以各種論壇和研討會的形式對以上話題展開研究。
通訊地址:42 Dolma-ro, Bundang-gu, Seongnam-si, Gyeonggi-do, 463-808, Korea, Republic of
電話:(+82 31) 710 ***
傳真:(+82 31) 726 ***
E-mail:aassa**[ta]**t.or.kr
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 (Committee on Data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DATA)
網址:http://www.**data.org/
成立日期:1966年
總部地址:法國巴黎
性質:非營利、非官方和非政治性國際組織
宗旨:提高所有科技領域內重要數據的質量,增進數據的可靠性,改進數據的管理,擴大數據的可獲取性。
職能與任務:1、促進數據的評價、匯編和傳播;2、在跨學科的基礎上,力求提高數據的可靠性,改進數據加工與處理方法,促其易于使用;3、研究建立數據庫或數據中心的可行性;4、協調數據計劃。開展教育和培訓活動、提倡統一的術語格式、鼓勵采用新技術處理數據及其它。
會員情況:CODATA由三類會員組成:國家和地區(qū)會員,現有26個會員;國科聯下屬的與科技數據有關的科學聯合會會員有15個;增補會員(與CODATA目標相關的國際組織會員)有5個。
組織機構簡介:執(zhí)委會由13名國家會員的代表、15名國科聯下屬的科學聯合會的代表及兩名增補會員的代表組成,F有26個成員國。每兩年舉行一次全體大會,討論決定CODATA國際學術會議的主題及其活動計劃,章程修改及財政預算等。
經費來源:大部分由各會員國提供,國際科學聯合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一些資助。目前CODATA的年預算為31萬美元。
合作與活動:主要活動:通常每兩年召開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不定期召開專題會議,與會者來自不同學科及對數據處理有共同興趣的科學家。參加組織經過:經國務院批準,我國以中國科學院的名義于1984年正式加入CODATA。中國科學院孫鴻烈院士于1996年在日本舉行的第15屆CODATA大會上當選CODATA執(zhí)委會委員,2002年-2004年期間擔任CODATA副主席。2004年中科院郭華東研究員在德國舉行的第19屆CODATA GA會議上當選CODATA執(zhí)委會委員。參加活動情況:我國組團參加了CODATA舉行的歷屆大會及各類學術會議。CODATA有10個任務級別,其中中國在四個任務組中承擔著主要工作。通過這些活動擴大了我國的國際影響,增進了與各國學者之間的友誼。CODATA秘書處設在我院網絡信息中心。中國CODATA全國委員會成立于1984年,由20名代表組成,來自有關部委,并組建了9個科技數據協作組,協調各學科領域的數據建設工作,包括數據的建立、交換和學術活動等。CODATA中國委員會歷屆主席為:周光如(1984-1991),胡啟恒(1992-1996)、陳宜瑜(1997-2004),F任主席為李家洋。
通訊地址:Ms Kathleen Cass, Executive Director 51, Boulevard de Montmorency 75016 Paris, France
電話:+33 1 4525***
傳真:+33 1 4288***
E-mail:codata**[ta]**l.oleane.com
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 (Committee on Space Research, COSPAR)
網址:https://cosparhq.cnes.fr/
成立日期:1958年10月
總部地址:法國巴黎
性質:空間科學研究領域最有權威的非政府間國際組織
宗旨:在世界范圍內通過學術交流和組織實施國際研究項目,促進衛(wèi)星、火箭、飛船、高空氣球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
會員情況:COSPAR現有35個國家科學院和國際科學聯盟系統12個聯合會為其委員。最高權力機構是理事會。經國務院批準,我國以中國科學院的名義于1994年被COSPAR正式接納為會員。
經費來源:主要來自會員國會費、會議部分注冊費、出版物銷售收入、其它組織的捐贈或合約以及資本利息。
合作與活動:主要出版物:COSPAR目前有兩種出版物:《Advance in Space Research》,主要內容是COSPAR全體會議紀要及專業(yè)委員會會議紀要;《Space Research Today》,主要內容包括一般信息和COSPAR的內部活動,每年出版三期。COSPAR全體大會每兩年舉行一次,我院組團參加了歷屆COSPAR大會,其會費由我院和科協共同負擔。
通訊地址:COSPAR Secretariat, c/o CNES, 2 place Maurice Quentin75039 Paris Cedex 01, FRANCE
法國境外電話:+33 1 44 76 7***
法國境內電話:01 44 76 7***
法國境外傳真:+33 1 44 76 7***
法國境內傳真:01 44 76 7***
E-mail:cospar**[ta]**parhq.cnes.fr
聯合國糧農組織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網址:http://www.**o.org/
成立日期:1945年
總部地址:意大利
性質:政府間組織
宗旨:提高成員國國家人民的營養(yǎng)水平和生活標準,改善所有食品和農業(yè)產品的生產和分配,改進農村人口生活條件,由此對世界經濟的增長和保證人類免于饑餓作出貢獻。
會員情況:FAO擁有191個成員國,2個準成員和1個成員組織,即歐洲聯盟。我國是FAO創(chuàng)始國之一。1971年11月,FAO理事國第57屆會議通過決議,接納我國作為正式會員參加該組織。1973年9月,我國向該組織派出常駐代表,并建立了中國駐糧農組織代表處。1983年1月,糧農組織在北京設立代表處。
組織機構簡介:FAO是聯合國成立的第一個專門機構,主要由大會、理事會和秘書處組成。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其職責是確定政策,通過預算和工作計劃,向成員國或其它國際組織提供有關糧食問題的建議,審查本組織所屬機構的決議和接納新會員和主席,任命秘書處總干事。理事會隸屬于大會,在大會休會期間執(zhí)行大會所賦予的權力。理事會有一名獨立主席和49個理事國組成。
FAO由七個部組成:農業(yè)及消費者保護部經濟及社會部;漁業(yè)及水產養(yǎng)殖部;林業(yè)部;綜合服務、人力資源及財務部;自然資源管理及環(huán)境部技術合作部。
經費來源:糧農組織2012-2013年計劃預算總額為24億美元,其中42%來自成員國的分攤會費,58%則來自成員和其他合作伙伴的自愿捐款。
合作與活動:主要活動:1、每兩年召開一次大會,至少舉行三次理事會。此外,還有地區(qū)性會議及眾多的委員會會議。2、向成員國提供世界糧食形勢的分析報告和統計資料,對世界糧食領域的重要政策提出建議;3、幫助發(fā)展中國家研究制定發(fā)展農業(yè)的總體規(guī)劃和專業(yè)規(guī)劃,按照規(guī)劃向多邊援助機構和發(fā)達國家尋求援助和貸款,井負責實施援助項比提供國際農產品市場形勢分析和貿易量預測,促進農產品的國際貿易;4、通過提供資料、召開各種專業(yè)會議、舉辦培訓班、提供專家咨詢等形式推廣新型、適用農業(yè)技術等。
FAO共有3000多名職工,其中2/3為專門工作人員。該組織4/5的資金用于地區(qū)辦公室和項目現場工作。出版物有《FAO統計公報》月刊、《FAO農業(yè)與發(fā)展評論》雙月刊、《FAO植保公報》季刊等。
資助情況:每年我院有一定數量的科研人員獲得FAO資助,參加有關國際會議或培訓班。
通訊地址:Viale delle Terme di Caracalla, 00153 Rome, Italy
Tel: (+39) 06 5***
Fax: (+39) 06 570 5***
E-mail:FAO-HQ**[ta]**.org
國際科學院委員會 (InterAcademy Council, IAC)
網址:http://www.**teracademycouncil.net/
成立日期:2000年5月
總部地址:荷蘭阿姆斯特丹
性質:經美國國家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瑞典皇家科學院和印度科學院聯合倡議下成立的一個國際科學院間科學組織。
宗旨:通過各國科學院間的合作,集中全球的科學資源來解決一系列國際上面臨的經濟和社會等問題,如環(huán)境、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及從食品安全到傳染病的控制等,井為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如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等有關組織)提供科學咨詢。
會員情況:IAC委員會的成員由15個科學院組成,他們是:中國、巴西、法國、德國、印度、以色列、日本、烏來西亞、墨西哥、俄羅斯、南非、瑞典、英國、美國和第三世界科學院。該委員會成員任期為5年。
組織機構簡介:IAC采取兩主席責任制,每年舉行一次理事會會議,邀請15個科學院的院長參加。秘書處設在荷蘭皇家文理學院。
經費來源:IAC的經費主要來自政府或非政府組織的贊助以及國際組織的捐助。此外還將由財源能力較強的成員科學院籌措或個人捐款。秘書處正在籌建專項基金,稱IACFoundation。來自聯合國提供的資金只能用于聯合國委托IAC所完成的項目。
合作與活動:經科技部批準,由中國科學院代表中國政府參加IAC全部活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前任院長路甬祥院長為IAC理事會理事,也是IAC基金會的理事。積極參加IAC活動,有利于我國了解各國科學院的工作情況,掌握當前科技發(fā)展的水平和趨勢,提高我國在國際科技界的地位和影響。
通訊地址:c/o The Royal Netherlands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Kloveniersburgwal 29, P.O. Box 19121, Amsterdam 1000 GC, Netherlands
電話:+31 20 551 ***
電話:+31 20 620 ***
E-mail:secretariat**[ta]**.knaw.nl
國際科學院組織 (InterAcademy Panel on lnternational issues, IAP)
網址:http://www.**teracademies.net/
成立日期:1993年10月
總部地址:意大利的里雅斯特
性質:經美國國家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瑞典皇家科學院和印度科學院聯合倡議下成立的一個松散的論壇性組織。
宗旨:通過各國科學院間的交流與合作,研究一些重要的、共同感興趣的國際問題,從而為各國政府制定相應的對策提供科學依據。其活動主要是通過出版IAP簡報、舉辦專題研討會等方式進行,涉及重大事宜,將由每三年一次的IAP大會決定。
職能與任務:IAP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將圍繞推動科教發(fā)展以及促進建立有效的科技溝通機制等方面開展工作。
會員情況:目前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科學院及相關研究機構參加了該組織。
組織機構簡介:其執(zhí)行機構是執(zhí)行委員會(Executive Committee),由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各推選的主席(兩主席制)、一名秘書長及15個IAP成員科學院的代表組成。新一屆執(zhí)委會主席由非洲科學院Mohamed H.A. Hassan教授和德國國家科學院科學院Volker ter Meulen教授擔任。
經費來源:意大利政府提供主要經費資助,成員機構為IAP各項活動提供贊助并舉辦各類會議,秘書處還將從其它渠道募集資金。
合作與活動:中國科學院為IAP執(zhí)委會成員科學院。我院一直重視和積極參與IAP開展的各項活動。前院長周光召院士曾擔任IAP原指導委員會委員。前副院長陳竺曾擔任IAP執(zhí)委會委員。許智宏副院長于1993年率團出席了在印度舉行的世界科學院人口問題高峰會議及IAP成立大會。嚴義隕前副院長率團參加了IAP于2000年5月在日本東京舉行的大會。李靜海副院長現任IAP執(zhí)委會委員。
通訊地址:c/o ICTP Campus (Adriatico Guesthouse - 7th Floor), Strada Costiera 11, 34151 Trieste, Italy
Tel: +39 040 2240***
Fax: +39 040 2240***
E-mail:iap**[ta]**s.org
國際熱帶生態(tài)系統與生物多樣性協會 (InternationaI Association for TropicaI Ecosystem and Biodiversity, IATEB)
成立日期:1994年
總部地址:中國云南昆明
性質:從事世界熱帶特別是東南亞 熱帶生態(tài)系統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學術交流、研究、人員培訓的國際民間學術團體。
宗旨:團結和組織國際上從事熱帶、亞 熱帶地區(qū)生態(tài)系統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科技工作者和愛好者,促進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tài)系統及生物多樣性學科領域的繁榮與發(fā)展,促進該學科領域在國際上的普及和推廣,探索解決關于保護與開發(fā)、經濟與生態(tài)之間的協同配合的問題,探討人類與自然協調發(fā)展的各種新模式。
組織機構簡介:國際熱帶生態(tài)系統與生物多樣性協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代表大會,以協商和推薦的方式產生理事會候選人,選舉理事,組成理事會。
經費來源:會費收入、國際間贊助和捐贈。
合作與活動: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秘書處設在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國際沙漠化治理研究與培訓中心 (InternationaI Center for Research and Training on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CRTDC)
成立日期:1988年
宗旨:根據國際社會的需要及中國的實際情況,中心主要承擔全球沙漠化治理方面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重點研究適合于發(fā)展中國家防治沙漠化的技術途徑,建立沙漠化治理基地。組織國際學術會議、討論會,出版國際性沙漠化治理方面的學術刊物和文獻等。
組織機構簡介:“中心”受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環(huán)保局領導。中國科學院寒區(qū)旱區(qū)環(huán)境與工程研究所是“中心”的依托單位,負責其日常事務。
經費來源:由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提供。
合作與活動:過去幾年里,組織20多次短期專業(yè)培訓班,派出30多名科研人員參加沙漠化治理國際研討會、培訓班等活動。
資助情況:曾多次獲得國際環(huán)境規(guī)劃署的經費支持。
國際山地綜合開發(fā)中心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lntegrated Mountain Development,ICIMOD)
網址:http://www.**imod.org/
成立日期:1983年12月5日
總部地址:尼泊爾加德滿都
性質:獨立的,享有自主權的國際區(qū)域性組織。
宗旨:幫助促進經濟可行、有利于環(huán)境保護和山地生態(tài)系統的發(fā)展和改善山區(qū)人民的生活水平。
職能與任務:多學科文獻中心;應用研究中心;培訓中心;咨詢服務。
會員情況:阿富汗,孟加拉,不丹,中國,印度,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經國務院批準,我國于1983年參加ICIMOD的活動。
組織機構簡介:山區(qū)農業(yè)系統室;山區(qū)自然資源室;山區(qū)企業(yè)和基礎設施室;山區(qū)環(huán)境和自然資源信息系統;文獻、交流和傳播室;行政和財務室;機構建設室。
經費來源:德國、瑞士、奧地利、丹麥、荷蘭等國的捐助;興都庫什一喜馬拉雅地區(qū)成員國的捐助;眾多國際組織的項目資助。目前ICIMOD每年保持在500多萬美元運行經費。
合作與活動:設理事會、贊助委員會和項目評審委員會,每年召開一次理事會、資助委員會和項目評審委員會會議。理事會成員由國家理事和專家理事組成。專家理事由成員國和捐助國組成。我國為理事會成員國之一。
ICIMOD定期出版簡報和有關會議論文集,免費贈送成員國及其他國家。在過去幾年里,我院一直與ICIMOD保持著密切的聯系,開展了廣泛的合作。ICIMOD在華歸口單位為中國科學院,在華主要工作地區(qū)為四川、西藏、云南、新疆、青海和甘肅部分地區(qū)。我院孫鴻烈院士曾任山地中心國家理事。自2001年,我國每年向該中心捐款4.5萬美元。
我國與ICIMOD開展合作項目情況:我國是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地區(qū)的大國,在山地資源的綜合研究和開發(fā)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和開展合作的實力。自ICIMOD成立以來,我國先后有20多名專業(yè)人員應聘到ICIMOD長期工作,有300多名科研人員應邀赴ICIMOD開展合作研究、參加國際研討會、專題培訓班等活動。1985年ICIMOD在成都成功地舉辦了“小流域治理國際研討會”;1990年在昆明舉辦了“國際山地中心第十五屆理事會”;1995年舉辦了“退化山地治理國際會議”;以及1999年在四川成功地舉辦了國際山地中心第28屆理事會等。
資助情況:ICIMOD在華開展合作研究項目20多個(有的項目仍在實施中),為我院及院外有關研究所提供項目經費200多萬美元,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通訊地址:Khumaltar, Lalitpur, G.P.O. Box 3226, Kathmandu, Nepal
Tel: ( 977 ) 1 5003***
Fax: (977) 1 5003299, 500***
E-mail:info**[ta]**mod.org
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 (InternationaI Geosphere Biosphere Programme, IGBP)
網址:http://www.**bp.net/
成立日期:1986年
總部地址:瑞典斯德哥爾摩
性質:國際間科學組織
宗旨:促進有關全球變化領域的研究,協調全球及區(qū)域范圍內關于全球生物、化學及物理變化過程以及他們與人類交互方面的研究。
職能與任務:IGBP致力于研究快速變化時期的地球體系,為在快速環(huán)境變化下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提供重要的科學建議和指導。
會員情況:由國際科學聯盟(ICSU)所屬的國家成員、聯盟會員和協會會員參加,F有49個國家成員,若干ICSU下屬聯盟和協會成員。還有聯合國有關科學組織和重大國際科學計劃的聯絡員和觀察員參加。
組織機構簡介:該計劃由ICSU于1986年組建成立。其主要決策者為科學委員會,下設秘書處,以及12個國際計劃辦公室。此外,還設有科學咨詢委員會。
合作與活動:每年召開一次國家成員大會,參加者200人左右,均為知名科學家和科學組織的負責人。每年召開二次科學委員會會議,每兩年召開一次科學咨詢委員會會議,并組織下屬開展學術活動。出版物有:《全球變化IGBP通訊》、《全球變化IGBP報告》等。我國參加組織經過:1986年5月2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國IGBP全國委員會。1987年我國以中國IGBP全國委員會名義參加IGBP。該委員會設在我院科發(fā)局。
通訊地址:IGBP Secretariat,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Box 50005, SE-104 05, Stockholm, Sweden
電話:(46-8) 673 ***
E-mail:admin**[ta]**p.kva.se
國際標準化組織 (InternationaI Orq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
網址:http://www.**o.ch/
成立日期:1947年2月
總部地址:瑞士日內瓦
宗旨:在世界范圍內促進標準化及其有關活動的發(fā)展,以利于國際物資交流和服務,擴大知識?茖W、技術和經濟領域的合作。
會員情況:設國家會員和通訊會員,F有國家會員72個,通訊會員18個。每個國家限制由一個標準組織參加。ISO是當前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科技組織之一,也是最大的國際標準化團體。
組織機構簡介:理事會(包括主席、副主席、司庫和18個經選舉產生的成員組織代表)調執(zhí)行局、技術局和8個委員會。
合作與活動:每三年召開一次全體會員大會;每年召開一次理事會。組織2600多個技術機構制定國際標準,已出版的標準達7900份。組建標準信息中心并協調信息的交流和系統化。出版物有《ISO國際標準》、《ISO標準手冊》、《服務快訊》《ISO目錄》、《年鑒》和《ISO通訊》及周報、月刊等。
我國參加組織經過:經國務院批準,我國于1985年以國家技術監(jiān)察局名義參加。1992年ISO理事會正式批準在我國設立ISO微束分析技術委員會。該委員會秘書處掛靠在我院科學儀器研制中心。
通訊地址: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 Central Secretariat, 1, ch. de la Voie-Creuse, CP 56, CH-1211 Geneva 20,
Tel: +41 22 749 0***
Fax: +41 22 733 3***
E-mail:central**[t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