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網(wǎng)訊:中巖分三巖,三巖各有寺。在下巖臨岷江者為下寺,入山約
下寺 依巖臨江,以其建造于“慈姥磯”頭,舊稱“慈姥廟”;蛴忠云湓谏街_,俗稱“腳寺”。溪水經(jīng)其右,竹樹蔭于后。舊有水月樓翼然江上(久圯)。全寺建造規(guī)模不大,有正三殿,側(cè)兩廊,前房三間。山門聳立大型木牌坊1座,額題名“名山后繡”4字,日久,風化不可卒讀。前三層臺階右側(cè),有清道光年間“重修正殿”石碑1通。寺于“文革”被毀,80年代中期開始重建。今正殿、前殿及兩殿間左右?guī)恳鸦謴,中殿未建,山門及配套工程已重新設計建成,額書“中巖”兩字。原來額題“名山后繡”四字的山門移至進山路口。正殿左右兩側(cè)建有客舍,左下側(cè)建有會議室、娛樂室、招待所和餐廳;右下側(cè)建有茶園、小賣部、辦公室,并豎有5通建寺樂捐牌等。
楊慎《夜泊》詩云:“夜泊中巖下,扁舟對萬峰。一星高岸火,幾杵上方鐘。水落灘聲急,云低雨意濃。何人吹鐵笛,潭下惱魚龍”。(《蜀詩》)
中寺 位于中巖主峰“慈姥峰”之半山,舊名“景德禪院”,規(guī)模形制居上、中、下三寺之冠。寺基寬闊。巍峨雄敞。殿、堂、樓、閣大小共數(shù)十幢,無不建造恢宏,雕飾精美。主要建筑依山形地勢配置為5個臺階。第一臺為山門。橙黃色圍墻,門前照壁上是五彩繽紛的瓷浮雕,中嵌一個大“!弊帧;ú葜衲荆瑵馐a著整個佛寺殿院。第二臺為“四大天王殿”。中矗大型石碑坊,左右2座磚浮圖(也稱字庫)。殿中主供“彌勒佛像”,兩廊塑“四大天王”。第三臺為“大雄寶殿”。正中奉釋迦牟尼佛及文殊、普賢2菩薩,兩側(cè)列十六羅漢,左右壁畫繪“西游記”故事16則,精妙絕倫。大殿之后,第四臺為“藏經(jīng)樓”。內(nèi)藏“大藏經(jīng)”全部經(jīng)卷以及歷代名賢游覽中巖留下的字、畫、題詠等蘇裱絹卷不計其數(shù)。第五臺為“藥師佛殿”。供藥師“琉璃光佛”像一尊。此外,第三臺階兩旁,左有客房10數(shù)幢,設300余鋪位;右為兩座大天井套四合院,內(nèi)設客樓、齋堂、佛堂、精舍、方丈室、住持室、僧房以及花圃亭榭等等!拔母铩敝校掠钗奈锉M毀,只殘存僧房一角。現(xiàn)在,經(jīng)過恢復和改造更新,已重新建成““藥師殿”及“藏經(jīng)樓”;于原“四大天王殿”廢墟上改建碑廊2通;并將縣城內(nèi)原文廟“大成殿”搬遷來此,擬在原“大雄寶殿”舊址上建成“含宏光大”的“中巖博物展覽廳”。
余子俊《中巖》詩云:“步入中巖日已斜,老僧錫杖入煙霞。呼童凈掃維摩石,留客頻煎石筍茶。寶鼎香濃添柏子,膽瓶春色上梅花。倚欄看罷三峰筍,始信招提景最佳!
上寺 又名垂拱寺,始建于唐末。相傳巖下有龍聽僧講講此,由此建寺。建筑規(guī)模,包括石筍峰四周幾通殿院及“翠微”峰頂?shù)挠窕蕵牵ㄋ追Q頂寺),高踞“尊者巖”上,為“古中巖”勝跡。寺中正殿供奉諾巨那尊者瓷像一尊。明余承恩言:“尊者像出自古妙陶手,法像神異,非尋常塑刻所及”?上Ы褚巡淮妗K屡匀S及寶瓶峰拔地而起,石逕高峻宛曲,泉從兩山而下,頗盡林壑之美。上寺右側(cè)不遠處有一石室,即諾巨那尊者庵,旁為東坡讀書樓。寺宇今已全毀,但遺跡猶存。東坡讀書樓已改建成讀書亭。露天觀景臺亦已整修。
王一麟《古中巖》詩云:“數(shù)里濃蔭一徑幽,誰知山郭有蓬邱。藤牽絕壁頭陀眾,苔映欹崖古篆稠。風送泉聲驚夢蝶,云生洞口起潛虬。日高正是閑僧睡,兩寺鐘鳴尚在樓!
舊時,中巖香會,例于新歲正月舉辦,上元至十五為正期,到時各寺殿鋪設一新,鐘鼓齊鳴,香煙繚繞,城鄉(xiāng)民眾邀約而來,玩景禮佛。小吃小飲,座無虛席。朝山拜佛,有自鄰縣來者,尤以居士婆婆為多,由引香師導引,各寺焚香,口呼佛號,捐資納福,盛極一時。今已無香會,但每逢春節(jié)或其他節(jié)假日及盛夏暑季節(jié),游人極多。亦有外地居士結(jié)隊而來捐資納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