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十大名菜
1、葫蘆雞 [陜西西安蓮湖區(qū)]
陜西傳統(tǒng)名菜,始于唐代。葫蘆雞的制作分清煮、蒸籠、油炸三道工序。制作時先放在清水中漂洗,除凈血污,煮時用麻絲將雞捆好,以保持雞的整形,待鍋內(nèi)涼水燒沸,投入雞,煮半小時取出,盛—盆內(nèi),添肉湯、料酒、精鹽、醬油、蔥、姜、八角、桂皮,入籠蒸透。油炸時,將菜籽油燒八成熱投入蒸好的整雞,用手勺撥動,至雞是金黃色時,用漏勺撈出,瀝油,隨即盛盤中,上桌時另帶小蝶花椒鹽佐食。其風味特點是:色澤金紅,皮酥肉嫩,香爛味醇,筷到骨脫。含有豐富蛋白質(zhì)和人體所需的飽和脂肪酸。( 西安)
2、煨魷魚絲 [陜西西安未央?yún)^(qū)]
煨魷魚絲 民國初年陜西三原縣明德亭飯館廚師創(chuàng)制,此菜制作極為費時,要將魷魚絲用小火煨一天一夜。當時要此菜,都要提前兩天預訂。于佑任、李一氓都對此菜給予很高評價。
3、水晶蓮菜餅 [陜西西安未央?yún)^(qū)]
水晶蓮菜餅 以蓮菜為主料與面粉制成面團,包入生板油粒、核桃仁等制成水晶餡,煎炸制成。菜色澤金黃,皮脆餡綿,湯汁透明,潤甜適口。
4、三皮絲 [陜西西安未央?yún)^(qū)]
三皮絲 相傳出自唐代中期。當時殿中御史王旭、監(jiān)察御使李嵩、李全交三人貪臟枉法,作惡多端。長安西市品姓廚師憤怒之下,將豬肉皮、烏雞皮、海蟄皮切絲當佐酒菜,名曰“剝豹皮”。近年西安飯莊在傳統(tǒng)制法的基礎上,改進定型成菜。三絲立為三堆,色澤分明,型如盆景,滋味各異,筋韌中帶鮮脆,清爽利口。
5、奶湯鍋子魚 [陜西西安長安]
是在唐代工安食肆“乳釀魚”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奶湯是以雞、鴨、肚子和骨頭等煨成汁色如乳的“奶湯”,魚是取活鯉魚宰殺洗凈后入鍋內(nèi),添入奶湯。上席,點燃鍋下白酒,鍋周圍泛起一片綠瑩瑩的火焰,極富特色。此菜魚肉細嫩,湯色似奶,汁濃味鮮,系冬令佳肴。
6、口蘑桃仁汆雙脆 [陜西西安閻良區(qū)]
相傳初唐武則天時,當時工安某廚師以豬肚頭和鴨胗制成一道菜,名為“攛雙丞”,影射當權(quán)酷吏尚書左丞周興和御使中丞來俊臣。此菜后經(jīng)西安飯莊廚師改進定型。成菜后,雪白的肚仁、棗紅的鴨胗、輔料中梅花形的口蘑,桃仁,猶如朵朵鮮花,競相爭艷,食之味鮮爽口,肚胗脆嫩。
7、雞米海參 [陜西西安閻良區(qū)]
陜西廚師在蔥黃燒海參的基礎上改進制成。以優(yōu)質(zhì)刺參和雞脯肉為主料蒸、燒制成。雞肉鮮美味濃,與海參相配,增加了海參的鮮味,又使菜色澤黑白相間,十分悅目,可謂是陜西廚師獨出心裁的創(chuàng)造。
8、釀金錢發(fā)菜 [陜西西安灞橋區(qū)]
陜西省傳統(tǒng)名菜,源于唐代。相傳,唐代京都長安商戶王元寶嗜愛發(fā)菜,每餐必備。后來王元寶成為長安富豪,加之發(fā)菜與“發(fā)財”同音,舊時富商大賈舉辦酒宴,多以此道菜作為頭菜,象征著生意興隆,財源茂盛 。
9、溫拌腰絲 [陜西西安新城區(qū)]
陜西省傳統(tǒng)名菜,是經(jīng)營陜菜的西安飯莊十大名菜之一。溫拌腰絲由唐代“羊皮花絲”演變而來。因用豬腰子和其它輔料、調(diào)料以溫拌的方法制成而得名。它是一款用低檔料烹制高檔案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刀工細致,烹調(diào)方法考究,制出的菜肴,腰絲脆嫩,姜香、蒜香、花椒油香相得益彰,味道濃醇,清爽利口 據(jù)《本草綱目》載: 常食豬腰,可以”理腎氣,通膀胱,暖腰膝,治耳聾”,并有“補腎壯氣,消積滯,除冷痢,止消喝”的功效 基本制作工藝是,先將豬腰剝?nèi)テつ,一片兩半,除凈腰臊,再片成薄片,然后順腰身的長度切成鋼絲,入沸水中至顏色發(fā)白時撈出,瀝干水分,置碗中,加料酒、醬油拌勻。
10、枸杞燉銀耳 [陜西西安雁塔區(qū)]
陜西省古典名菜。據(jù)傳,輔佐劉邦興漢滅楚的“三杰”之一張良,在隱居期間,常以銀耳清燉為食,寓意“清白”。隋末唐初,房玄齡和杜如晦協(xié)助李世民推翻隋朝統(tǒng)治,統(tǒng)一全國,對唐朝赤膽忠心。人們在雪白的銀耳中加入了色紅似血的枸杞,寓意“清白”與 “赤誠”共有,這就創(chuàng)出了紅白相間的名羹“枸杞燉銀耳”。基本制作工藝是,枸杞冷水洗凈,銀耳溫水脹發(fā)、洗凈、漂入清水中待用。砂鍋加清水置旺火上,燒沸、投入雞蛋清、冰糖、白糖進行攪拌,燒沸后撇去浮沫,至湯清白,將備好的銀耳、枸杞投入鍋內(nèi),燉熟后倒人大揚碗內(nèi)即成。其風味特點是:紅白相間,甜香可口。